【一败涂地出处于哪里】“一败涂地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失败得非常彻底,毫无挽回的余地。这个成语虽然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使用,但它的出处却并不为人所熟知。下面我们将从历史文献中追溯“一败涂地”的来源,并以总结加表格的形式进行展示。
一、成语“一败涂地”的含义
“一败涂地”原意是指战败后连尸体都来不及掩埋,血流成河,泥土都被染红。后来引申为事情彻底失败,无法挽回。
二、出处考证
根据目前可考的历史文献,“一败涂地”最早见于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。原文如下:
> “项王乃欲东渡乌江。……项王身亦被十馀创,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,曰:‘吾闻汉购我头千金,邑万户,吾为若德。’乃自刎而死。……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:‘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骓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!’歌数阕,美人和之。项王泣数行下,左右皆泣,莫能仰视。……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。……汉军至,无一人敢当者。”
虽然《史记》中并没有直接出现“一败涂地”这一词语,但在后世的注释与文学作品中,常将项羽的失败与“一败涂地”相联系。尤其是唐代诗人杜牧在其《题乌江亭》中写道:
> “胜败兵家事不期,包羞忍耻是男儿。江东子弟多才俊,卷土重来未可知。”
> 而另一首诗则提到:“江东子弟今虽在,肯为君王卷土来?”
这些诗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“一败涂地”的形象,将其与项羽的彻底失败联系在一起。
三、总结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一败涂地 |
| 含义 | 形容彻底失败,毫无挽回余地 |
| 出处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(间接引用) |
| 文学背景 | 常与项羽的失败相关联,后世诗词中常用 |
| 引申意义 | 比喻事业或计划完全失败,无法挽救 |
四、结语
“一败涂地”虽然没有明确出现在古代典籍的原始文本中,但其形象和精神内涵深深植根于中国历史与文化之中。它不仅是对项羽悲剧命运的写照,也成为了后人表达失败情绪的重要语言符号。通过了解其出处和演变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,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华文化的丰富性与历史的厚重感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