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杀人如麻历史典故】“杀人如麻”是一个出自中国古代历史的成语,形容杀人的数量非常多,犹如草木般繁多。这一典故最早见于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,用来描述秦末战乱中残酷的杀戮场景,后来成为后世文学和历史叙述中常用的表达方式。
该成语不仅用于描述战争中的血腥场面,也常被用来批评暴政、苛政或不义之举。其背后蕴含着对生命价值的深刻反思,以及对和平与正义的呼唤。
一、历史背景
“杀人如麻”最早出现在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,原文为:
> “项王怒,乃令诸将击齐,而自将之。……遂屠城阳,坑降卒四万人。”
虽然“杀人如麻”并非直接出现在此段,但类似的描述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惨烈程度。后人将“杀人如麻”引申为形容大规模屠杀的现象。
二、常见用法
用法 | 示例 | 含义 |
描述战争 | “秦军攻赵,杀人如麻。” | 战争中死亡人数众多,场面惨烈。 |
批评暴政 | “暴君当道,杀人如麻。” | 贬斥统治者残暴无道,滥杀无辜。 |
文学描写 | “血流成河,杀人如麻。” | 文学作品中渲染战争恐怖氛围。 |
三、相关典故
典故名称 | 出处 | 内容简述 |
巨鹿之战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 | 项羽破秦军,杀敌无数,体现其勇猛与残酷。 |
秦始皇焚书坑儒 | 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 | 为巩固统治,焚毁书籍、坑杀术士,造成大量死亡。 |
安史之乱 | 《旧唐书》 | 战乱期间百姓死伤无数,符合“杀人如麻”的形象。 |
四、现代意义
在现代语境中,“杀人如麻”已不再仅限于历史记载,也可用于比喻某种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。例如:
- 社会现象:某些政策导致大量人员伤亡,可形容为“杀人如麻”。
- 影视作品:电影或电视剧中表现战争或暴力时,常用此词增强画面冲击力。
- 文学创作:作家通过“杀人如麻”来突出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挣扎。
五、总结
“杀人如麻”作为一则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成语,不仅记录了古代战争的血腥与残酷,也反映了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。它在不同语境下有着丰富的含义,既可以是历史的写照,也可以是现实的警示。了解这一典故,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战争、权力与道德的复杂态度。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来源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 |
含义 | 杀人极多,如草木般繁多 |
历史背景 | 秦末战乱、项羽征战等 |
现代用法 | 形容战争、暴政、文学描写等 |
文化意义 | 反思战争、关注生命、批判暴政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