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成语名落孙山中的孙山指的是】“名落孙山”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,出自宋代范仲淹的《范文正公集·士言》。原意是指考试或选拔中,第一名之后的人叫“孙山”,而最后一名则称为“名落孙山”。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为考试或竞争中未能取得好成绩、落榜的意思。
在古代科举制度中,“孙山”原本是人名,指的是一个名叫孙山的考生。据传,在一次考试中,孙山虽然考了第二名,但因为他的名字排在最后一位,所以人们便用“名落孙山”来形容那些没有中榜的人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“名落孙山”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成语,用来形容失败或落选的情况。
总结与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名落孙山 |
出处 | 宋代范仲淹《范文正公集·士言》 |
原意 | 考试或选拔中未中榜者 |
孙山含义 | 原指人名,后引申为落榜者 |
现代用法 | 形容考试或竞争中失败、落榜 |
意义 | 表达一种遗憾或挫败的情绪 |
通过了解“名落孙山”的来源和演变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深层含义。它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引用,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体现,反映了古人对于考试、荣誉和失败的态度。在现代生活中,我们也可以用“名落孙山”来表达对某些事情未能如愿的感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