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兼而有之出处于哪里】“兼而有之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某人或某物同时具备两种或多种特性、能力或资源。那么,“兼而有之”这个词语究竟出自何处?它的含义和用法又是怎样的呢?
一、出处分析
“兼而有之”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,但其确切出处在不同典籍中存在一定的争议。根据目前的文献资料,这一表达方式常见于《论语》《孟子》等先秦经典,以及后世文言文作品中。
文献来源 | 出处内容 | 说明 |
《论语·雍也》 | “君子周急不继富。” | 虽未直接出现“兼而有之”,但强调了全面性与包容性,与“兼而有之”的精神相近。 |
《孟子·尽心上》 | 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。” | 这里的“兼济天下”虽非“兼而有之”,但表达了“兼顾、并行”的思想,是“兼而有之”思想的源头之一。 |
《荀子·劝学》 | “积土成山,风雨兴焉;积水成渊,蛟龙生焉;积善成德,而神明自得,圣心备焉。” | 强调积累与综合,与“兼而有之”的理念相通。 |
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 | “夫仁人者,正其义不谋其利,明其道不计其功。” | 可视为“兼而有之”在道德层面的体现。 |
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,“兼而有之”虽然没有在某一具体篇章中被明确使用,但其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先秦诸子的经典著作中,尤其是在儒家思想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。
二、“兼而有之”的含义与用法
“兼而有之”通常表示某人或某物同时具备两种或多种不同的特质、能力或资源。它强调的是“兼具”与“并存”,而不是单一或片面。
常见用法示例:
- 形容人:他不仅才华横溢,而且品德高尚,真是兼而有之。
- 形容事物:这款手机集成了拍照、游戏、通讯等多种功能,兼而有之。
- 形容政策或方案:该政策既注重效率,又兼顾公平,兼而有之。
三、总结
“兼而有之”并非出自某一部特定的古籍,而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“全面性”与“综合性”的重视。它在先秦诸子的思想中已有雏形,尤其在儒家经典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。现代汉语中,“兼而有之”常用于描述一个人或事物同时具备多种优点或功能,是一种褒义性的表达。
表格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兼而有之 |
含义 | 同时具备两种或多种特质、能力或资源 |
出处 | 源于先秦诸子经典,如《论语》《孟子》等,未见直接出处 |
思想来源 | 儒家思想中的“全面性”与“综合性” |
现代用法 | 形容人或事物兼具多种优点或功能 |
语气色彩 | 褒义 |
使用场景 | 描述人物、产品、政策等具有多重优势的情况 |
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“兼而有之”不仅是一个语言现象,更是一种文化理念的体现。它反映了中国文化中追求“全面”“平衡”的思维方式,值得我们在日常交流与写作中加以运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