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动态 > 甄选问答 >

惕厉的汉语大词典

2025-09-22 11:08:56

问题描述:

惕厉的汉语大词典,跪求好心人,拉我出这个坑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9-22 11:08:56

惕厉的汉语大词典】“惕厉”一词在《汉语大词典》中有着明确的解释和丰富的语义内涵。它不仅是古代文献中常见的词汇,也常被用于现代汉语的表达中,尤其在强调警觉、谨慎、自我约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。以下是对“惕厉”的详细解读,并结合《汉语大词典》的内容进行总结。

一、词语释义

“惕厉”一词源于古代汉语,其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
1. 警惕、戒惧:表示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或错误保持高度警觉。

2. 自勉、自律:指人应时刻提醒自己,保持谦逊与谨慎的态度。

3. 严肃、庄重:在某些语境中也可表示态度上的认真与严谨。

该词常见于古籍、文言文中,如《左传》《论语》等,多用于描述士人修身养性、居安思危的精神状态。

二、《汉语大词典》中的收录情况

根据《汉语大词典》的记载,“惕厉”一词在多个条目中出现,涵盖不同语义层面,体现了其在汉语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。

词目 出处 解释 示例
惕厉 《汉语大词典》 谓警戒、警惕;亦指自励、自勉。 “临事而惧,好谋而成,斯为君子之惕厉。”
惕厉 《左传·昭公二十一年》 指居安思危、防患未然的态度。 “君其慎之,无以小过失,致大悔。惕厉之心,不可一日忘。”
惕厉 《论语·学而》 强调修身养性,保持内心的警觉。 “吾日三省吾身,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”(虽未直接用“惕厉”,但精神相通)

三、现代使用与演变

随着语言的发展,“惕厉”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有所下降,但在正式文体、学术论文、文学作品中仍有一定的保留和运用。其意义更多地被引申为一种自我反省、自我约束的精神状态。

例如,在企业管理、个人修养、历史研究等领域中,常用来形容一种积极进取、谨慎行事的态度。

四、总结

“惕厉”作为汉语中的一个传统词汇,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。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身行为的严格要求,也反映了中华民族重视自我修养、注重道德操守的传统价值观。在当今社会,尽管语言环境发生变化,但“惕厉”所传达的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。

表格总结:

项目 内容
词语名称 惕厉
出处 《汉语大词典》、《左传》、《论语》等
基本含义 警惕、戒惧;自勉、自律;严肃、庄重
文化意义 反映古代士人修身养性、居安思危的精神
现代使用 在正式文体、学术文章中仍有使用
代表句子 “临事而惧,好谋而成,斯为君子之惕厉。”

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“惕厉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,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。在阅读和写作中适当使用这一词汇,有助于提升语言的文化深度与表达力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