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目不斜视的出处】“目不斜视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专注、认真、不被外界干扰。它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于描述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做某事,或者对某人某事非常专注,不轻易分心。
一、
“目不斜视”出自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,原文为:“目不斜视,耳不旁听。”意思是眼睛不看别的地方,耳朵不听其他声音,形容人注意力高度集中,不受外界干扰。该成语后来被广泛使用,多用于形容人的专注力和自律性。
二、出处与释义对照表
成语 | 出处 | 原文 | 释义 | 现代用法 |
目不斜视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 “目不斜视,耳不旁听。” | 眼睛不看别处,耳朵不听其他声音,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。 | 形容人专心致志,不被外界干扰。 |
三、延伸说明
虽然“目不斜视”最早见于《后汉书》,但其表达的思想在古代文学中并不罕见。类似的说法也出现在《礼记》等经典文献中,强调修身养性、专注当下。随着语言的发展,“目不斜视”逐渐从书面语演变为口语中的常用表达,尤其在教育、职场等领域中被频繁使用。
此外,这一成语也常被用来形容人在面对诱惑或干扰时的坚定意志,具有一定的道德教化意义。
四、结语
“目不斜视”不仅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成语,更是一种值得推崇的精神状态。它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,保持专注与自律的重要性。无论是学习、工作还是生活,都能从中获得启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