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成语韦编三绝的意思是什么】“韦编三绝”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读书勤奋、刻苦钻研。这个成语背后有着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,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。
一、成语解释
成语: 韦编三绝
拼音: wéi biān sān jué
释义: 指孔子读《易》次数太多,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好几次。比喻读书勤奋,学习刻苦,也表示对学问的执着追求。
二、出处与典故
该成语出自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
> “孔子晚而喜《易》,序《彖》、《系》、《象》、《说卦》、《文言》。读《易》,韦编三绝。”
意思是:孔子晚年喜欢研究《易经》,并为其作注解。他反复阅读《易经》,以至于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断裂。
三、成语用法
- 褒义词:用于赞美一个人勤奋好学、坚持不懈。
- 常见搭配:韦编三绝的精神、韦编三绝的读书态度等。
- 适用场景:多用于文学、教育、历史类文章中,强调学习的重要性。
四、总结对比表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韦编三绝 |
拼音 | wéi biān sān jué |
出处 | 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 |
典故来源 | 孔子读《易》次数多,导致皮绳断了三次 |
释义 | 形容读书勤奋、学习刻苦 |
用法 | 褒义,用于赞扬学习精神 |
近义词 | 孜孜不倦、废寝忘食 |
反义词 | 不学无术、浅尝辄止 |
五、现实意义
在现代社会,“韦编三绝”不仅是对古人治学精神的赞美,更是一种激励人们不断学习、追求进步的态度。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工作中,这种坚持不懈、勤于思考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。
通过了解“韦编三绝”这个成语,我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化,也能从中汲取力量,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人生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