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荼靡怎么读什么意思】“荼靡”这个词听起来有些陌生,但其实它在古诗词中常有出现。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这个词时,可能会疑惑它的正确发音和含义。本文将从发音、意思、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
“荼靡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拼音为 tú mí。这个词源自植物名称,原指一种花,后来被赋予了更深的文学意义,常用来象征事物的衰落或终结。
1. 发音:
“荼”读作 tú,第一声;“靡”读作 mí,第二声。
2. 本义:
荼靡是一种植物,属于蔷薇科,花朵洁白,常在夏末秋初开放,也被称为“酴醾”或“木香花”。
3. 引申义:
在文学作品中,“荼蘼”常用来比喻事物的衰败、繁华的结束,也有“最后一点美好”的意味。例如:“花到荼蘼春不管”,意指春天即将过去,花开至极,一切归于沉寂。
4. 常见使用场景:
多用于诗歌、散文等文学作品中,表达对时光流逝、盛景不再的感慨。
5. 相关诗句:
- “开到荼蘼花事了,尘烟过,知多少。” ——《临江仙》
- “满地黄花堆积,憔悴损,如今有谁堪摘?守着窗儿,独自怎生得黑!梧桐更兼细雨,到黄昏、点点滴滴。这次第,怎一个愁字了得!” ——李清照《声声慢》(虽未直接提及“荼蘼”,但意境相近)
二、表格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拼音 | tú mí |
发音说明 | “荼”读 tú(第一声),“靡”读 mí(第二声) |
本义 | 一种植物,属蔷薇科,花朵洁白,夏末秋初开放 |
引申义 | 常用来象征事物的衰落、繁华的结束 |
文学意义 | 表达对时光流逝、盛景不再的感慨 |
常见出处 | 古诗词中,如“花到荼蘼春不管”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诗歌、散文等文学作品中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荼蘼”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名称,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。在阅读古典诗词时,了解这个词的含义,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意境。